企业如何完成“2024年度安全生产费用统计数据填报”工作解读
应急管理部、财政部印发专项通知,明确要求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直接从事煤炭生产、非煤矿山开采、石油天然气开采、建设工程项目施工、危险品生产与储存、交通运输、烟花爆竹生产、民用爆炸物品生产、冶金、机械制造、武器装备应急管理部、财政部研制生产与试验(含民用航空及核燃料)、电力生产与供应的企业及其他经济组织,须于2025年5月31日前完成2024年度安全生产费用数据提报。 新规强调通过精准数据追踪强化安全监管,倒逼责任落实,为企业系紧安全带。
通知要求特定行业的企业在2025年5月31日前完成2024年度的安全生产费用数据提报。涉及的行业很多,包括煤炭、非煤矿山、石油天然气、建筑施工、危险品、交通运输、烟花爆竹、民用爆炸物品、冶金、机械制造、武器装备研制、电力等。这些都是高危行业,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
如何完成工作任务,在企业的角度来分析应急管理部和财政部发布的专项通知,并根据时间节点和需要注意的几点,探讨如何完成工作任务。首先,我需要理解政策的主要内容和要求。政策要求相关企业在2025年5月31日前完成2024年度安全生产费用数据的提报,覆盖多个高风险行业,包括煤炭、非煤矿山、石油天然气、建筑施工、危险品、交通运输等。新规强调通过精准数据追踪加强安全监管,倒逼企业落实责任。
确定企业是否属于规定的提报单位。首先,企业要明确自己是不是属于政策覆盖的行业范围。如果属于,接下来就要了解具体需要提报哪些数据,以及数据的具体实际的要求。例如,安全生产费用可能包括安全设备更新、培训费用、隐患排查支出等。企业要确保这些费用被正确分类和记录。
提报的截止日期是2025年5月31日,但数据覆盖的是2024年度,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企业要在2024年结束后开始整理数据,但必须提前准备好,确保在截止日期前完成。这可能涉及到内部流程的调整,例如财务部门与安全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,以确保数据准确性和完整性。这个数据要从2023年制定的2024年度安全生产投入计划及2025年对2024年度实际安全生产投入总结的结合。
现有安全生产费用科目设置是不是满足《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》(2022版)分类标准(如设备维护、教育培训、风险评估等);
2023年实际支出与法定计提标准是不是真的存在差额(如矿山企业应提3元/吨煤,实际是否足额提取);历史数据是不是真的存在“账实不符”风险(如将非安全支出计入安全费用)。
成立由财务、安全、生产、IT部门组成的专项小组,对照通知要求逐条解读,明确企业所属行业的提报范围(如是否涉及“武器装备研制试验”等新增领域)。
修订《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制度》,明确费用提取、使用、归集、核算的标准化流程,确保与财务核算体系无缝衔接。设计《安全生产费用电子台账模板》实现支出自动分类、凭证关联、异常预警(如某月培训费用突降触发提醒)。
在采购、报销、项目立项等环节增设“安全费用标识”,例如:每月生成《安全生产费用执行简报》,对比预算与实际支出,分析偏差原因(如某季度应急救援演练费用超支因新增预案)。
每季度开展内部交叉审计,抽查费用凭证真实性(如培训签到表与费用报销匹配度);
汇总2024年度全部门数据,利用BI工具生成多维分析报告(如分部门、分项目、分费用类型的投入占比);
与税务申报数据、统计部门报表进行逻辑比对,确保口径一致性(如安全设备折旧计入费用是否与固定资产台账一致)。
注意事项方面,企业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合规性。政策的目的是通过数据追踪强化监管,因此任何错误或遗漏都可能会引起法律责任或处罚。此外,在大多数情况下要使用指定的平台或格式进行提报,企业要熟悉相关系统,并在大多数情况下要进行内部培训。从企业的方面出发,思考怎么样有效安排工作以按时达成目标。首先,在大多数情况下要成立一个跨部门的工作小组,包括财务、安全、生产等部门,明确各自的职责。其次,制定详细的时间表,倒排工期,确保每个阶段的任务按时完成。例如,数据收集、整理、审核、提报等步骤的时间安排。另外,企业在大多数情况下要投资于信息系统或工具,以更好地追踪和记录安全生产费用。
可能存在的问题,包括数据分散在不同部门、系统不兼容、员工对政策理解不足等。因此,企业要提前进行培训,确保有关人员了解政策要求和操作的过程。此外,与监管部门保持沟通,及时获取最新的指导和解释,避免误解。
按“时间-人员-内容”维度整理培训档案,包括签到表、考核成绩、现场照片;
对无法提供完整记录的历史培训,补充情况说明(如疫情期间线上培训无纸质签到)。
场景模拟:监管部门通过大数据发现企业“人均安全培训费用”低于行业均值,要求提供培训记录。
对策:建立“一费一档”电子档案库,将发票、合同、验收单等扫描件与费用条目关联。
对策:采用“权责发生制”原则,对2024年已发生但未支付的费用(如年度安全咨询合同)计提应付账款。
对策:制定《安全生产费用负面清单》,明确禁止计入项(如普通劳保用品、环保设施支出)。
需要从组织、流程、技术、人员培训等多个角度入手,制定周密的计划,确保按时准确完成数据提报,同时通过这一过程优化自身的安全生产管理,提升合规水平和整体安全绩效。为高效完成安全生产费用数据提报任务,需围绕合规性、精准性。
(一)购置购建、更新改造、检测检验、检定校准、运行维护安全防护和紧急避险设施、设备支出[不含按照“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、同时施工、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”(以下简称“三同时”)规定投入的安全设施、设备];
(二)购置、开发、推广应用、更新升级、运行维护安全生产信息系统、软件、网络安全、技术支出;
(四)企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(含建设应急救援队伍所需应急救援物资储备、人员培训等方面)、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、从业人员发现报告事故隐患的奖励支出;
(五)安全生产责任保险、承运人责任险等与安全生产直接相关的法定保险支出;
(六)安全生产检查检验测试、评估评价(不含新建、改建、扩建项目安全评价)、评审、咨询、标准化建设、应急预案制修订、应急演练支出;
企业安全生产费用具体支出范围界定为:安全防护和紧急避险设施设备、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、安全防护用品和应急救援器材设备、企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、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、从业人员发现报告事故隐患的奖励、安全生产责任保险、承运人责任险、安全生产检查检验测试、评估评价、评审、咨询、标准化建设、应急预案制修订、应急演练等方面。
企业需以此次提报为契机,跳出“应付检查”思维,构建“数据驱动型安全管理体系”。通过业财一体化、过程留痕化、分析智能化,将安全投入从“合规成本”转化为“风险溢价优势”,最终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与监管合规的双赢。